0%

我对ChatGPT和近期NLP新形势的想法

过完新年,时间过去不长,没想到NLP领域却出现了新的风暴——ChatGPT(GPT-3.5-turbo)。ChatGPT自身是instructGPT+GPT3.5的结合体,大概在去年12月,就是我得新冠那时候推出。我记得我当时还顶着高烧听n+e学长做分享,但没想到后来会到火出圈的程度。

昨天回高中宣讲,感觉现在ChatGPT的火热程度甚至超过了当时的AlphaGO,很多高中小朋友不知道大学的专业划分,就来问问ChatGPT属于哪个专业,叉院是时候成立一个“chaì班”了,笑死。

新学期开始,感觉很多NLP的工作一下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,听说美国高校甚至很多NLP相关的项目直接被撤资了。我仔细回想了一下: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,为什么NLP领域发展这么久,ChatGPT就能一下获得这么高的关注度?

Align

传统的NLP模型、任务,一般是定义好了很多的metric,然后大家通过score的高低去评判好坏。不过在文本生成领域,经典的score比如BLEU,ROUGE-L等等其实都有很多的问题,所以比较好的论文一般都会引入人工评测:让人去评baseline和新方法的生成质量高低。

ChatGPT其实就是更进一步:既然我们引入人工评测,那干脆把人工评测当成一个信号,指导模型生成。这就是RLHF里的HF(human feedback)。

说回到刚才的文本生成。任何的机器学习模型都是在进行拟合,或者说在align到某个指标。之前的指标是align到score,而ChatGPT是align到“人”。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”人“会更喜欢ChatGPT了。

就应用性和宣传性来说,human align比起score align是具有显著优势的,毕竟冰冷冷的score-SOTA看起来也没什么大不了。”想要让工作有好的宣传,一定要有一个更符合human align的展示形式“,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第一个点。

Why ChatGPT?

ChatGPT的RLHF思路的推导其实是比较正常的,但反过来想想,之前大家竟然没想到这么做?

其实也不是没想到,只是之前的pretrain model效果没有那么好。举个例子:

最近meta AI新挂出来一个LLAMA-65B模型宣称达到了新SOTA,但在某数据集上有69%的AUC,但GPT-3.5-002模型的score是77.4%,何况现在GPT-3.5已经迭代到了003。

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,无不说明GPT-3.5预训练模型冠绝世界,甚至技术代差似的zero-shot语义理解和生成能力。还记得两年前GPT3刚发布的时候,也很火,不过由于还是score align,所以引入的关注度可能相对没有这么高。但这几年,openAI一直在默默的迭代基础模型的能力:

  • 引入代码训练
  • 提高数据质量
  • 增强训练效率
  • 修改backbone表示能力

其实,GPT2开始,openAI一直在宣传”in-context learning”,到GPT3宣传“zero-shot”概念,都是逐渐感受到了预训练模型能力膨胀带来的新趋势。很可惜,学术界到一直到2022年,关注度一直不是很高。主要原因是开源的预训练模型可能并没有达到这种效果,甚至fine-tune、delta-tune的效果还比不上人家的in-context one-shot效果。

有一些工作曾经提出:随着预训练模型的能力叠加到了一定限度,模型才能逐渐理解人的需求,理解人给出的feedback指标高低“到底意味着什么”。关于这一点,其实我之前使用了我们实验室的CPM3进行过类似HF的实验,发现模型训练非常不稳定,会把得分高的语句的相关词语学成“高平分的关键因素”。所以GPT-3.5+RLHF,可以说是如虎添翼,一拍即合了。

之前的发展先不谈,现在ChatGPT一出现,所有研究者都真正意识到back-bone model的技术代差了。洛阳纸贵,年后国内的算力供应商租卡价格都涨了大概50%。估计未来一年到几年,中国几家大公司应该要开始卷大模型训练的算力、宣传了。

很多人说技术代差追不上,我到没有那么悲观,我倒觉得这个领域,钱比技术更重要。我们反而应该感谢ChatGPT,让大家更愿意在这个领域投钱了,毕竟之前一个run就要1000万的价格,没有多少人愿意出。

预训练模型是一个很烧钱的事情,并且创新性不是很多,学术名声上也不是特别好,前几年一般都用“军备竞赛”之类的词形容,现在这个词也没人提了。openAI一直在持续的做这件事,理由其实很简单:它是卖大模型inference API挣钱的。学术界一方面不挣钱,一方面大家不愿意投钱,产生差距很正常。

“为什么openAI可以从一个纯学术组织发展到现在自给自足盈利也很多,经济技术双丰收;其他高校和学术组织就像是啃老族,总是等着别人救济”,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第二个问题。

RLHF and “super” pretrain model is all you need?

回到RLHF技术本身。那么以后大家就都做RLHF了吗?其实instructGPT自己也发现了:align到任务和align到人某种意义上是冲突的。随着RLHF,模型对于基础NLP任务的能力反而会下降。对这种现象,我的理解是:

随着预训练模型能力的增强,模型不是变得更强,而是变得更“flat”,会更容易泛化到下游任务上。由fine-tune变成prompt、instruction-tuning。

之前几年,很多NLP工作的开展形式是:

  • 发现问题,具体化定义问题
  • 制作数据集、定义metric
  • 跑实验,做分析

我觉得其中的第二步、第三步未来可能会越来越不重要,因为对于instruction tuning来说,你很可能只需要用自然语言描述你的需求,模型就可以理解你的需求了。ChatGPT令人着迷的点,正在于此:即使再抽象的需求,模型也可以理解,并且在只有几个或者没有example的情况下,做出相对不错的结果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在所有的研究的最开始,我们都要先提出两个问题:

  • 你的需求,为什么要用你的方法,而不是ChatGPT?

  • 你的需求,ChatGPT能做到多好,现在还不够好吗?

如果回答不出来,那么这个研究大约就是要被淘汰的。作为研究者,我们大约会衍生出两种研究选题:

  • 如果把大模型更好的align到下游的需求上去
  • 如何不用大模型或者在用不了大模型的场景下,提出更有优势的方法

“在NLP的新形势下,如何想出真正对时代有意义、有价值,让大家愿意顺着你的思路做下去的工作”,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第三个问题。

总之,无论愿不愿意,我认为NLP新的领域已经来临了,未来会有更多的投资、更多的关注度。作为研究员,既要思考ChatGPT成功的关键因素,也要想清楚新形势下的研究必须要满足什么条件。

  • 为什么我做不出来ChatGPT?
  • 我可以做出来“下一个ChatGPT”吗?

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敌方回合结束,现在压力来到了我这边,希望我不会成为最先被淘汰的那个职业。